看视频与看文字有什么区别 浅谈认知心理学

本文要聊的“视频”,指的是作为媒介形式的视频,它至少包括了:“电视上的视频、电影院里的视频、电脑手机上的视频”等。如果根据视频的内容划分,至少可以有如下几类:影视类(指的是“具有一定情节”的,比如:电影、电视剧)、娱乐类(比如:综艺、歌舞)、报道类(主要是指新闻报道)、教学类(比如:在线教育的视频)。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认知心理学是对诸如注意力、语言使用、记忆、感知、问题解决、创造力和思考等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 1958 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消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定义视频

本文要聊的“视频”,指的是作为媒介形式的视频,它至少包括了:“电视上的视频、电影院里的视频、电脑手机上的视频”等。如果根据视频的内容划分,至少可以有如下几类:影视类(指的是“具有一定情节”的,比如:电影、电视剧)、娱乐类(比如:综艺、歌舞)、报道类(主要是指新闻报道)、教学类(比如:在线教育的视频)。

“视频”这种媒介形式的特点——拿“文字媒介”作对比“视频”这种媒介形式,其关键性特点有两个。形象与抽象的差异,相对文字而言,视频这种媒介形式是形象的。被动与主动的差异,“视频”是按照固定的速率播放的,因此,视频的受众必须被动地去适应其播放的速率;相对而言,阅读文字的时候,读者是主动的。因为阅读者可以自由且灵活地控制阅读的速率。

视频缺点

更少的思考

我国电视娱乐类节目受众欣赏需求的研究_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定义_电视搜索节目频率怎么设置节目多

观看视频是被动的过程——你需要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入思考。或许有极少数人能够在需要思考时立即按暂停键;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看视频的。

推荐一本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此书的开头部分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这种方式相对容易,只需要运用“记忆力”——说白了就是把外来的东西简单复制到脑袋里。淘金式思维这种方式相对困难,不光需要运用“记忆力”,还需要其它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需要把外来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为了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定义,你只能采用“海绵式”。这是最根本性的缺点——该缺点引出了后续的其它缺点。

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

如果你稍微看过关于“脑科学”的资料或文章,应该至少了解如下几点:

1。 大脑由不同的区域来处理“抽象内容”与“形象内容”。

我国电视娱乐类节目受众欣赏需求的研究_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定义_电视搜索节目频率怎么设置节目多

2。 大脑难以实现多个任务同时进行。

3。 大脑的切换成本很高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脑既要处理图像信息,还要处理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字幕)。这本身就已经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切换成本。这时候,你就不能指望大脑还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更低的时间效率

1。 同一段文字,用眼睛看完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用嘴巴念完的时间。

2。 “视频版本”会有很多“空白时间”(无对话的时间);整理成“文字版本”就可以规避这些“空白时间”

对于“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的视频,其主要的信息量都包含在语言文字中,偶尔再加上少量图片照片。所以,这几类视频可以用文字版本(电子书)来替代,以提升效率。但对于“影视类”视频,就没法这么做。所以,碰到优秀的影视类作品,还是得老老实实去看视频。

内容的浅薄化

前面提到:观看视频的时候难以深入思考。这必然导致:大多数视频的制作者会让视频的内容变得更肤浅——这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内容深刻的视频还是有的,但比例注定很低。再来说说极少数深刻的视频:假设某个视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但即便是爱思考的观众,也只能在看完之后才有可能深入思考。这种形式就决定了:哪怕是一部深刻的视频,能引起深思的切入点也是比较少的。以书籍来对比:一本思想性深刻的书,可以在每一个篇章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因为阅读是主动的过程,读者可以自主控制阅读节奏,碰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可以减低阅读速率或暂停阅读,这就避免了遗漏。

内容质量

内容的娱乐化

为了让大伙儿对“娱乐化”这个概念加深印象,先引用经典的传媒学著作《娱乐至死》一书的章节: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报道悲剧和暴行的新闻节目,在节目结束之前,播音员也会对观众说“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电视搜索节目频率怎么设置节目多_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定义_我国电视娱乐类节目受众欣赏需求的研究

为什么要“再见”?照理说,几分钟的屠杀和灾难报道应该会让我们整整一个月难以入眠,但现在我们却接受了播音员的邀请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定义,因为我们知道“新闻”是不必当真的,是说着玩的。新闻节目的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播音员佼好的容貌和亲切的态度,他们令人愉快的玩笑,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生动活泼的镜头和绚丽夺目的各类广告——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

简单地说,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引用这段是想说明:新闻报道充满娱乐化。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娱乐类”的视频才是“娱乐化”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影视类、报道类、访谈类”也充满了娱乐气氛。

1、任何一种媒介,只要足够大众化,就可以跟经济效益挂钩(比如“广告”就是这种场景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2、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感性的人总是大大超过理性的人。

3、感性的人更容易沉迷于“娱乐化的媒介”,以上三点就决定了——大众化的媒介必定也是娱乐化的。所以,从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到如今的“网红直播”,都在不断强化娱乐的气氛。

心理舒适区

如果你经常看视频,由于观看时不用深度思考,你的大脑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也就是说: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看的视频越多,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的时间就越长。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你越少离开心理舒适区,你就越难离开它。这种现象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针对“心理舒适区”的成瘾性。总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会强化你的惰性。于是你就更加沉迷于观看浅薄化、娱乐化的视频。这就变为某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你的主观愿望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你的意志力也难以做到,因为惰性已经太强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原创文章,作者:第一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d1.net.cn/55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