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科研情况展示

010《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制论》(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040《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萍(西南财经大学)054《西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59、《关于人口社会学的两个问题》载《西部大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问题探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省部级奖励

1. 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90.7 主编:胡代光 刘诗白等 参编:李达昌 易敏利

国家教委1995年第一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 寿险精算的理论与操作(专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 卓志

国家教委1995年第一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 现代企业制度论(专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 赵国良

中宣部1997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4.《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第十分支(工具书) 王叔云 郑景骥

国家新闻出版署1997年国家图书奖第三届最高荣誉奖

5.《老工业基地的新生》–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专著)经济管理出版社95.7 主研:李永禄 吴岐山 吴潮 龙茂发

教育部1998年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6. 信用论(专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93.3 曾康霖 王长庚

教育部1998年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7. 二滩经验:我国大型投资项目建设的新路子(研究报告)《经济学家》97年5期 刘灿 胡小平 刘家强

中宣部1999年第七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8. 资本经营 (专著)郭元唏

中国图书奖评委会1998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9. 关于教学成果的评价及转化探析 吴 涛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优秀论文奖 (1998)

10.论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事领域的直接致力 喻 敏

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最高奖 (1998)

11.中国国内批发物价指数调查统计系统 王 芸

1998年度金融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外单位合作)

12.社会资金总量分析 (专著) 庞皓 黎 实等

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13.银行论(著作)曾康霖 谢太峰 王敬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4.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著作)刘锡良等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5.中国金融风险研究(著作)殷孟波编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年12月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6.国有资产流失研究(著作)赵一锦等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年12月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7.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犯罪概念研究 冯亚东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2003年度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8.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研究 陈明立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003年度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9.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2001年)

一等奖

002《成本论》(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林万祥(西南财经大学)

付代国(西南财经大学)

余海宗(西南财经大学)

毛洪涛(西南财经大学)

李卫东(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奖

010《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制论》(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袁文平(西南财经大学)

赵磊(西南财经大学)

李萍(西南财经大学)

欧兵(西南财经大学)

高晋康(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奖

039《总结与探索:中国农村改革问题研究》(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郑景骥(西南财经大学)

刘成玉(西南财经大学)

黄金辉(四川大学)

杨明洪(四川大学)

程治中(西南财经大学)

040《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萍(西南财经大学)

043《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史继刚(西南财经大学)

050《中国西部农村反贫战略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赵曦(西南财经大学)

053《投资规模调节论》(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张合金(西南财经大学)

张伟(申银万国证券)

杨明洪(四川大学)

马骁(西南财经大学)

杨宇焰(西南财经大学)

054《西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专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郑邦才(西南财经大学)

王朝明(西南财经大学)

申晓梅(西南财经大学)

王卉(西南财经大学)

李秋红(西南财经大学)

056《涉外税收优惠应体现国民待遇原则》(论文)《经济学家》2000?6

杨德俊(四川省国税局)

缪玉兰(四川省国税局)

朱明熙(西南财经大学)

刘建(成都市国税局)

060《试论我国审计制度的构建与创新》(论文)《审计研究》2001?2

李齐辉(四川省审计科研所)

吕先培(西南财经大学)

许道俊(四川省名山县审计局)

刘新琳(西南财经大学)

073《天然林保护区的性质及地方政府的职能》(论文)《财政研究》2001?1 周小林(西南财经大学)

153《中国高等财经院校教育改革研究》(对策研究)内部报告教育部采纳2001年

王裕国(西南财经大学)

宋光辉(西南财经大学)

毛洪涛(西南财经大学)

徐浪(西南财经大学)

尹音频(西南财经大学)

171《中国西部概览?四川》(专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

任杰(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梁凌(成都市新闻出版局)

曹德琪(四川省社科联)

刘捷(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梁平汉(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1级学生)

159、《关于人口社会学的两个问题》载《西部大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问题探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忠观(西南财经大学)

20.四川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中我校获奖项目(1998-1999年度)

●四川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揭晓,我校23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7项。这23项获奖成果是:

●一等奖(1项):

1.国有资产流失研究 赵一锦 刘军 张宁俊 吕先锫 罗济沙

●二等奖(5项):

1.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 刘锡良 曾康霖 陈斌

2.社会资金总量分析—中国社会总资金配置监测与调控的数量研究 庞皓 黎实 周光大 马骁 陈斌

3.投资区位论 武一

4.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南北经济关系 姜凌

5.中国金融风险研究 殷孟波

●三等奖(17项):

1.当代跨国公司论 尹忠明

2.理顺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对策研究—一个以公平为取向的政策周期的到来 尹庆双

3.营销决策—-企业家的市场思辨与经营方向 曾国安

4.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刘成玉

5.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评价及其在中国运用前景的展望 蔡春

6.四川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经济发展预测 赵国良

7.荥经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许德昌

8.论我国西部市场体系的培育 陈健生(第二作者)

9.优化增值税制度的构想 刘蓉

10.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赵曦

11.财务专论 郭复初 冯健 伍中信 何家明 彭韶兵

12.消费需求制约经济增长的机理及影响 王裕国

13.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戴歌新

14.对侵权行为法中过错问题的再思考 喻敏

15.语言、辨明与实用主义—–普特南哲学研究 幸强国

16.《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保障问题研究 岳彩申

17.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问题研究报告 过杰 吴火星 王波

21.四川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中我校获奖项目(1997-1998年度)

四川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揭晓,我校24项成果获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2%。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0项;获奖数创十年之最。这24项获奖成果是:

☆ 一等奖:

1、《资本经营》(专著) 郭元唏

☆ 二等奖:

1、《现代公司制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研究》(专 著) 刘 灿

2、《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专著) 周殿昆

3、《论企业资本及资本经营》、《论企业负债经营》、《论企业融资选择》、《论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转化为 消费基金》(系列论文) 曾康霖

☆ 三等奖 :

1、《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研究》(专著) 甘本佑 唐小丁 胡小平

2、《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经济危机》(专著) 刘崇仪等

3、《财务通论》(专著)郭复初等

4、《产权与市场》(专著)程民选

5、《集约化与经济增长》(论文) 王永锡 丁任重

6、《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对长虹、嘉陵等5户股份公司的考察报告》(论文) 蒋少龙

7、《我国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纪尽善

8、《关于我国粮食供给保障战略的理论思考》(论文) 胡小平

9、《构建成都“中国西部商贸中心”战略研究》(研究报告) 刘 灿 许德昌 张剑渝

10、《资阳市城区土地定级估价》(研究报告) 白云升

1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企业会计若干问题》(论文) 毛伯林 蔡 春等

12、《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论文) 姜 凌

13、《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会计和现代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 蔡 春

1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财税政策调整》(论文) 刘 蓉

15、《经济信息利用学》(专著) 董健民 邓慧智 周刊文 舒滔 蒋敏等

16、《人口科学辞典》(工具书) 吴忠观等

17、《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专著) 穆良平等(与外单位合作)

18、《我国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报告、论文) 过 杰

19、《行政费增长预测模型研究》(论文) 刘家新等(与外单位合作)

20、《财会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李 力等(与外单位合作)

西南财经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毗邻杜甫草堂。学校校区由光华校区、柳林校区和电子商务学院(绵阳涪江)组成,总占地面积28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园林式院校”。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于1952-1953年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等在校任教。学校校址所在地为原成华大学,其前身为上海光华大学(1925年成立),1938年内迁成都兴办的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1952年后学校由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经建成为国家经济学、工商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

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金融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列全国之首,政治经济学是全国财经类院校该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是西部地区理论经济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含保险)、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企业管理、统计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经济法学、人口学等1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3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9个本科专业,设有19个院(系)、部;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4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30余项。“九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类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两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待遇,《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

截至2005年9月,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46人,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240人,博士生导师85人。教师中有刘诗白、曾康霖、何泽荣、赵国良、袁文平、蒋明新等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导师,还聘请了300余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693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3768人。有硕士研究生3612人,博士研究生761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1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林证券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长期以来,学校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研究机构、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中国金融论坛”、“企业管理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再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在全国及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设有与英国商联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 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 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2003年,在防范非典侵袭的战斗中,校党委荣获“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180万册,合订期刊5万册,中文报刊3000余种,外文报刊300余种,光盘3800余种。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体育设施完备,建有体育馆,4个标准田径运动场,73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面对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心,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以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巩固居于全国财经大学的前列地位,着力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在适当时机,实施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强校、学术兴校,弘扬和培育“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南财大精神,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全国一流重点大学。

二○○六年三月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55号

邮 编: 610074

网 址:

电 话:(028)87352246(校长办公室)

87352237(教务处)

87352271(学生工作部)

87352110(保卫处)

校园风光

西南财经大学是于1952年下半年在原成华大学和原成都会计专科学校的校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华大学的前身是私立上海光华大学成都分部。

上海光华大学的前身是一所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5月,上海发生震惊全国的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的“五卅”惨案后,在学校爱国师生举行罢课抗议之际,遭到美校方人员的粗暴阻挠。悲愤之余,圣约翰大学及其附中华籍师生集体于6月3日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商议自行设校。华籍师生的正义爱国行动深得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同情与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光华大学”很快就设立了,取《诗经》“旦复旦兮,日月光华”之义,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格致诚正”四字为校训,体现了创办者复兴中华的宏愿和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鉴于抗战非短期内可以结束,与校董会商定,委托谢霖入川设立分校。在当时四川省地方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内迁入川成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分校于1938年3月1日正式开学,校名定为“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39年,学校由市内王家坝校址迁到西郊杜甫草堂迤西,此地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迁入而得名“光华村”。当时,先后在成华任教的有叶圣陶、肖公权、潘大逵、谢霖、彭迪先、李劼人等一批知名的教授学者和社会名流。

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复校,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变更为“私立成华大学”。1952年9月,在全国院系调整时,并入四川财经学院。由于学校这段历史,因此校园又被称之为“光华园”,学生们也自称为“光华学子”。

铁树从此屹立在光华园中,默默地见证了光华园数十载的发展历程。铁树,渐渐成为了光华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光华师生爱国情怀的写照。因此,此树被命名为“光华铁树”。

光华楼

“光华楼”系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教学实验综合楼”。1997.10.12(四十五周年校庆)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和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及原西财党委书记兼校长王永锡等奠基。

总投资6500万元,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二十一层,喻意“面向二十一世纪”。原重庆建筑大学设计院设计,形似中国古代之布币。成都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待遇,洛阳智达建设监理公司监理。1998年11月动工,2000年9竣工,2001年1月通过验收。

西南财经大学前身院校之一为前上海光华大学,故命名为“光华楼”,以资纪念。

光华铁树

明德楼(教学楼)前耸立着一株挺拔的铁树,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光华铁树是1939年,由当时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师生们种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校长谢霖带领师生们筹资买来了一棵双株的铁树幼苗在校园内种下。这株铁树树形奇特,为“V”型,师生们以此来象征对抗战胜利的祝愿。

经世楼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人杰地灵,温江为上。时维甲申,西南财大柳林校区落成。其教学大楼谓之经世,取经世济民之意也。经者,地理学者称南北行之道路,政治家谓治理也;济者,于事有益也。东晋元帝褒大臣纪瞻曰: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道教名流葛洪亦称: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为也。泱泱古国,华夏子孙,凡有抱负之仁人志士者,无不志存高远,善修其身,经世济民,治国安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麴躬尽瘁,死而后已矣。

然则今新楼矗立,冠名经世,用心良苦,期盼殷殷,警醒学子,关注国计民生,牢记历史重任。求知须勤奋,自强永不息。

明德楼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也,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摘自《礼记·大学》并以此代明德楼记

青春塑像

青春塑像是1987年西南财经大学35周年校庆时,由原会计系57级的全体校友捐赠的,由程义宏创作。

塑像名为青春,主体是一对展臂欲飞的青年男女,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塑像的基座为刀币的形状,寓意光华学子在经济领域奋勇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青春塑像位于当时的学校正门(现南门)处,是每一个进校的人都能第一眼看到的学校建筑,久而久之,这一塑像也就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塑像之一,作为学校“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的象征。

原创文章,作者:第一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d1.net.cn/700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