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短视频节目完全指南》:1篇讲透节目类型、观众需求、观看心理、变现模式!

此类内容之所以成为财经类短视频团队的首选,还是考虑到了成本。财经类短视频观众的主要需求是理财知识和财经资讯,目前分类榜单上的的节目也多是这2大题材。目前头部的财经类短视频内容具有很强的平台独播性,可以说很多头部IP都是平台独家定制独家播出,在广告变现方面也倾向于服务于平台自己的广告主资源。对于中小型的财经短视频团队来说,广告变现不容易。财经是众多垂类短视频中,比较容易实现知识付费的分类。

验血检查咨询:DNA262728

本周冲到前十的《网贷之家》,互动度为22,拉高了Top10节目的互动度均值。《财富词典》互动度为16,也远高于平均水平。财经类PGC内容的互动度整体都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受众对于财经类知识的普遍缺乏和难以理解,比较难针对内容与KOL进行互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节目故意为之,因为财经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要凸显专业度和权威感,因此也会特意营造一种“高冷”感。但从内容长线发展来看,还是要有意识的提高观众的活跃度,让观众和内容产生强关联。这样才能更好地转化观众的消费行为。

内容类型

以卡思数据财经榜Top30的节目为分析对象,梳理出4大内容类型,分别是:KOL脱口秀类、人物访谈类、资讯类、知识类。

1.KOL脱口秀类

分类中占比最高当属KOL脱口秀类,这其中,有财经名人、理财达人、二次元KOL(戴头套的、纯动画的)。排名上名人效应比较显著(吴晓波),素人的理财达人在持续提供专业有价值的内容后,也很快被孵化出来(小司文化旗下的KOL达人矩阵),二次元类的《钱包君与荷包妹》是在制作上比较用心的节目,相较于其他二次元类的KOL财经脱口秀,排名明显靠前。此类内容之所以成为财经类短视频团队的首选,还是考虑到了成本。

财经类内容整体比较抽象,对内容策划团队专业度的要求高,对达人形象的要求相对较低。找一个专家或者达人,用脱口秀的方式将知识点和观点表达出来更容易理解。此外,KOL脱口秀也具有进一步细分的可能。比如针对亲子教育财经节目策划,培养父母和孩子“财商”的《财妈说》财经节目策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创新方向。还有针对目标观众群再进行细分,给老人看的,给年轻人看的,给女生看的,都需要在KOL选择上有不同的取舍。

2.人物访谈类

人物访谈比较容易形成主题和系列,KOL的选取也可以更加多元,剪辑上也可以将很多线下的演讲记录重新梳理,成本上也可以控制得比较好。目前该类型只有3档,制作水准有待提高。排到第31位的《艾问iask》是比较有机会通过运营将IP打出来的。因为它的受访人物比较高端,同时节目制作也比较精良。只是在节目定位和配套的渠道运营上还需要完善。希望在明年可以看到更多这个类型的节目。

3.资讯类

财经资讯类又分为带主播和不带主播两种类型,好的财经资讯主播是很容易通过节目被孵化出来的,比如之前央视财经频道的那些美女主持人。财经资讯冷冰冰,搭配上颜值高声音好听的美女主持,就可以对受众做一些合理的观看补偿。此外,不带主持人的财经资讯混剪内容,在不久的将来,人工编辑可能会被“机器写作”取代。同时也会更强调及时性。财经短视频内容团队如果在专业度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认真地研究这个领域。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档占据垂类头部的资讯类节目,而一旦突围,就有机会引发强烈的马太效应。

4.知识类

知识类目前以素材混剪和MG科普动画为主,基本策划方式是将财经热点进行拆解,形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用较低的制作成本(简单的剪辑和包装)形成科普类短视频。这个细分类型里,《十万个品牌故事》和《人生资本论》基本都是将书籍里的知识点视频化,进行二次编辑和加工,同时力图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创新。而《前方有埋富》则比较另类,采用微短剧的方式,模拟情侣的日常对话,通过话题探讨,将财经知识贯穿其中。立意比较新颖,但内容形式和整体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观众需求和观看心理

财经类短视频观众的主要需求是理财知识和财经资讯,目前分类榜单上的的节目也多是这2大题材。其实财经类内容的受众面是比较广泛的,不应仅局限于此。垂直细分方面,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人群的定制内容。目前的财经内容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KOL的选取孵化、节目样式的更新迭代、叙事方式的创新上,还有很多探索空间,毕竟理财是摆在90后95后网生年轻人面前的重要命题。

1.知识学习、获取和积累

理财是一个很宽泛和空洞的概念,每个人都知道需要理财,也都懂得“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道理。而掌握理财技能,获得理财知识,却是个细水长流、日经月累的过程。因此对于理财知识的学习和获取,基于这种普遍的观众期待和需求。哪怕只是订阅一两个公众号或者微信财经自媒体,也是有益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各种移动场景中不断地接受理财知识,逐渐形成理财观念,是实现理财成功的第一步。可以说,这个需求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内容将它激发和沉淀下来。在满足不同细分人群的需求上,现有的财经短视频内容还远远不够。可借鉴其他垂类的方式,是孵化核心KOL吸引粉丝,再进行知识普及,还是用更加新颖的节目形式(如MG动画),用内容IP本身去圈观众,是需要财经类CP团队认真思考的。

2.方法论的掌握

学习理财知识后,如果不能很好的转化成简单易上手的实践方式,也只是停留在满足心理需求方面。但其实理财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为了转化为实际的理财成果。那么产出个人理财的方法论,是很有必要的。这类内容对于策划团队的要求一般都比较高,需要KOL更具实践性,甚至更加权威。目前可以全盘分析各种理财技巧和方法论的权威“网红”还是比较少,同时这类内容在理财技巧科普的限度上也具有很高的难度,这对于整个内容团队都是不小的考验。这个方向的内容未来可向“一对一理财顾问”发展,可帮助内容团队实现业务和变现方式的转型。

3.财经生活资讯及时获取

财经类内容可从狭义的“理财”角度做起,也可围绕广义的“财经生活”展开。短视频的及时性和移动性,与“资讯”这个节目形式深度匹配。目前的财经分类榜单上,做得好的财经生活类节目不多,存在节目定位不精准的问题。女性和男性的关注点不同,在审美上也各有偏好。需要针对不同特性调整侧重,还可以在表达方面融合趣味性,提高节目观赏性。可以看到,目前的财经生活资讯类内容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借鉴成功案例

在众多财经类书籍中,大财团以及成功商人的传记往往都是畅销产品。可以看到这类内容强大的市场需求。《十万个品牌故事》这档节目,将一些成功商家品牌的发家史做了梳理,通过素材混剪,将这些信息再次组织起来,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也可以将此内容IP长期做起来,圈到目标观众。类似的题材还有很多。可以把财经人物传记故事,通过采访对话的方式展现出来(如《大咖一日行》里的王健林和董明珠成为了爆款),同时也可以做KOL脱口秀类的内容。挖掘一个财经领域的“高晓松”,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方向可以跨界的层面非常多,值得有经验和有制作能力的团队关注。

变现模式

1.广告变现

目前头部的财经类短视频内容具有很强的平台独播性,可以说很多头部IP都是平台独家定制独家播出,在广告变现方面也倾向于服务于平台自己的广告主资源。从内容方面,更多为冠名和植入方式为主。对于中小型的财经短视频团队来说,广告变现不容易。因为目前平台对财经类节目都有比较严格的上线和推荐限制,基本不会给到免费的流量和推荐资源,甚至不允许上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财经类短视频内容想要完全依赖广告变现,比较难以存活,需要多多结合垂类产业,做些深度的商业模式探索。

2.内容电商

全网传播后,可在重点平台的深度运营,以及结合微信、QQ等群组做社群的深度运营。这样可以将全网圈到的观众实现二次沉淀,培养好深度观众后,就可以考虑内容电商的变现模式。对财经内容和理财内容感兴趣的人群,对投资也是比较敏感的。可结合金融理财产品、海外购房等理财产品的消费转化。也可以和其他垂直行业结合(旅游、教育、养老等),深度研究观众消费行为后,将数据标签化,再进行跨行业的导流和运营转化。财经类短视频的电商转化上,是需要花很多精力考量的。

3.衍生品变现

可以以音频内容和出版物为主,如之前提到的《一万个品牌故事》,是具有跨界产品IP开发性的。这方面,可以和财经类的出版社深度合作,甚至联合出品,内容矩阵也会更加完整。此外,IP形象的衍生品,生活用品,也都有可能一起配套上市。逢年过节的“财运祝福”习惯也催生了此类IP的衍生品。

4.知识付费

财经是众多垂类短视频中,比较容易实现知识付费的分类。短视频节目在碎片化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是无法全面展开的。尤其是需要结合实操方面的知识点,还需要更加精准的“一对一VIP服务”,这时就有了知识付费的可能性。实际上,在喜马拉雅、一次读书等内容付费平台上,财经知识和理财类的知识付费产品不少。但可以和短视频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还不多见。此类内容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做全网免费传播,沉淀好目标受众后,可转化为长期付费用户,针对性的进行知识讲解和方法论的传授。

整个财经分类还有很大的潜力没被激发出来,其中各个细分方向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全行业都在抓紧时间精耕细作,为观众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财经类节目也需要继续加把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原创文章,作者:第一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d1.net.cn/58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