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一年半回头看:践行“四个面向” 助力科技自力自强

  财联社(北京,记者 李慧敏)讯,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平均值高达11%;科创公司普遍拥有上百项专利,中芯国际以8000多项专利居首;113家科创公司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或其子课题项目,33家科创公司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创板非国有企业的公司占比达95%……科创板成立一年半以来,多项数据可圈可点。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创板设立的初心和使命。运行一年半回头看,财联社记者梳理快报发现,科创板不仅业绩亮眼,而且“四个面向”的定位清晰实践扎实,在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探索已相当深入。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科创板的运行来看,是可以给出“改革成功”的结论的。数据固然重要,但也只是从程度上来反映科创板的发展状况,而科创板引领的对资本市场的本质变化的认识以及理念的变化更为重要。 

  “基于科创板,我们对资本市场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有的一些相对狭隘的认识和偏见在不断地扭转。”赵锡军进一步表示,开创科创板的目的并非要让多少家科技企业上市,而是要确立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相契合的理念,这一点已从科创板得到明显体现。从股市的分化、上市公司股价的分化、基金的火爆等等现状,均可以看出理念的变化,不再以股市指数的高低来论市场的好与坏。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也明确提出了不干预、零容忍的原则。科创板带来的新的趋向,也表明资本市场将会真的是朝着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迈进。 

  “硬科技”是核心要义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叶小杰表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这一要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硬科技”的核心要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意味着科创板企业需要有大格局和大视野,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新动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业绩快报显示,科创板在研发投入金额上、研发团队技术水平以及研发成果上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努力提升公司的科研实力。 

  研发创新之发展的核心内驱力,科创公司深谙其重要性,研发投入占比相当高。2019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296.58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平均值高达11.16%。剔除采用第五套指标上市的7家公司,共有40家公司2018年至2019年连续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15%。比较典型的微芯生物,上述比例分别达到56%和45%。 

  事实证明,大量的科研投入,令科创企业前沿科技和尖端科技产品频出。有113家科创公司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或其子课题项目。33家科创公司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10家公司两次甚至多次获上述奖项,华润微即7度获奖。 

  中国通号因实现我国高铁、地铁全套列车控制系统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和产品的100%国产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芯国际则代表了中国大陆自主研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系首家实现14纳米FinFET量产的晶圆代工企业;长阳科技的反射膜产品性能国际领先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产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东丽、日本帝人等巨头;中控技术牵头参与了我国制定的EPA国际标准,是我国自动化领域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等等。 

  而君实生物则成为首个向美国FDA提交BLA的国产PD-1产品的企业,而且在研抗体药物JS016也是第一个在美国获得大规模使用的中国自研生物药;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是目前中国唯一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药物。 

  叶小杰表示,在2020年度我国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中,也屡有科创板企业的参与,本身就是科创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现实反映。 

  另外,科创公司普遍拥有上百项专利,其中中芯国际以8000多个专利总数领跑全国科创板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上市公司超1/4的员工为研发技术人员,更为具体的数据为27.68%,其中半导体和生物医药等研发人员平均占比更高达45%和36%。据统计,半数以上科创公司实控人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并兼任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创公司实际控制人超过20%。 

  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必然选择 

  “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叶小杰表示。 

  面对新冠疫情、贸易摩擦等带来的不利影响,2020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稳中有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了双增长,两项指标增速较2019年有大幅提升,分别增加3个和22个百分点。 

  2019-2020年科创板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对比

  科创板一年半回头看:践行“四个面向” 助力科技自力自强 

证监会:同意贵阳农商行26亿元定增募集申请

  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月28日,已上市的232家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3830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净利润约462亿元,同比增长60%。中国通号、传音控股、天能股份、天合光能、中芯国际5家公司营收在100亿以上;营收10亿-100亿有65家;7家公司营业收入实现翻番。 

  净利润方面,七成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增长率中位数为21%。中芯国际、中国通号等9家公司净利润在10亿以上;115家公司净利润在1亿-10亿之间。圣湘生物、东方生物和之江生物以65倍、20倍、17倍的增速位列前三,21家公司净利润增幅在1倍-10倍,39家公司净利润增幅在50%-100%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重点发展的六大行业已逐渐形成规模,各产业链集群效应显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快。 

  科创板六大重点行业2020年整体均实现增长,其中生物医药行业以营业收入50%和净利润377%的增速位列第一;集成电路行业总体增长迅猛,26家集成电路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54亿元、净利润近90亿元,同比增长24%和154%;光伏行业受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态势良好,8家光伏产业链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96亿元、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增长29%和94%。 

  2020年科创板六大行业业绩情况

  科创板一年半回头看:践行“四个面向” 助力科技自力自强 

  科创板公司民营控股占绝对多数,与主板对比鲜明。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科创板共有12家国有企业,185家民营企业、17家外资企业、18家无实控人的公众企业,以及1家集体企业和1家校办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公司占比达95%。而沪市主板这一占比仅为41%。 

  国际竞争破解“卡脖子”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意味着科技创新要把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放在首位。”叶小杰分析,过去几年的国际形势表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我们一些关键工业技术、部分关键元器件和重要装备仍然受制于人,属于“卡脖子”工程。 

  目前来看,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科创板已汇聚起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把关键工业技术、关键元器件和重要装备等关系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领域,作为主攻方向。紧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取得诸多成果。 

  例如,航亚科技令我国实现了商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替代;国盾量子掌握了量子通信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在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化能力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控技术打破了我国高可靠、大规模控制系统一直被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疫情之下健康保障为重中之重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令保障人民健康又成为重中之重。在健康保障领域,科创板公司并未缺位。 

  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康希诺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发挥重大作用,在疫苗研发和生产领域建立起四大核心技术平台,疫苗管线涵盖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等13个适应症,新冠疫苗获批有条件上市;圣湘生物等5家体外诊断公司,检测试剂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5家公司2020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高达730%和2020%。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指标的设计,让尚未产生营业收入的医药研发企业得以利用资本资本市场做优做大。 

  截至目前,君实生物、康希诺、百奥泰、神州细胞等7家医药企业运用了第五套指标登陆资本市场。这些医药企业上市后发展态势良好,百奥泰报告期内新产品“格乐立”上市销售,使得营业收入由上个报告期的70万元增长到了1.85亿元;泽�制药自去年第三季度开始也已经产生了2766万元的营收。 

  科创板已在生物医药领域也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遍布生命健康安全的各大领域。 

  快报显示,板块生物医药公司数量达52家,2020年的总体营业收入为439亿元,增长率高达50%;净利润为78亿元,增长率达377%,在科创板六大战略新兴行业中位列第一。板块内生物医药公司涵盖主营主动脉支架的心脉医疗、内镜产品的南微医学等医疗器械企业;微芯生物、艾力斯等抗肿瘤药企业;以及成都先导、美迪西等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和主营玻尿酸产品的美容医药企业华熙生物等。 

原创文章,作者:第一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d1.net.cn/25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