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转诊后癌细胞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

临床证实,作为代谢增高的副产物,活性氧自由基(R0S)的水平,必须处在肿瘤细胞严密管控下,因为高水平的R0S,可引致大分子的损伤并促进凋亡。淋巴瘤转诊治疗后,肿瘤细胞需要维持2种主要的抗氧化剂,于高水平来控制活性氧自由基。肿瘤细胞内增加的NADPH,被认为是由糖酵解产生的葡萄糖-6-憐酸转化而产生,这是NADPH产生的主要通路,并且生物合成需要糖累积。

淋巴瘤转换是通过上调癌细胞内不活跃的、二聚体形式的丙酮酸激酶M2亚型(PKM2)来实现的。下调隣酸婦醇式丙酬酸(PEP),转换为丙酮酸导致糖酵解中间产物的堆积,并被认为促进G6P进人磷酸戊糖旁路。此外,MYC通过糖酵解和谷氨酰胺代谢,驱动谷胱甘肽的合成。

淋巴瘤转诊后癌细胞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

综上所述,淋巴瘤转诊后,癌细胞内的许多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这些代谢改变代表了细胞为生存,而发生的生物适应,并有利于肿瘤增殖所需的生物合成。这些代谢改变中的部分,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成为分子成像的靶标,或通过利用内源性代谢底物,或使用外源性物质参与这些代谢过程,作为成像基础形成分子影像。

肿瘤细胞通过糖酵解加大糖的消耗,从而表现出截然不同于正常细胞的代谢表型。具体地说,淋巴瘤转诊后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糖摄取提高了20~30倍。许多分子成像显像剂和显像技术,可方便地用来检测到这种显著的代谢改变。作为首个由FDA批准的PET用示踪剂,ISF-FDG在很多种肿瘤常规临床影像的分期,再分期和疗效评价与复发监测中,是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

淋巴瘤细胞代谢角度而言,18F-FDG通过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转运入细胞内,并在己糖激酶(HK)的作用下,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但这种磷酸化的中间产物,既不能进入糖酵解的下一步代谢,由于其2位碳上有l8F存在,也不能经由磷酸戊糖旁路(PPP)途径代谢。

因而,经静脉注射后,18F-FDG以不同的生理性浓度,存在于所有正常细胞内,但在绝大多数糖转运活跃的肿瘤细胞内异常浓聚。淋巴瘤转诊治疗后,与葡萄糖分子经肾小球滤过后,被重吸收人血不同,18F-FDG在肾滤过后不再重吸收,从肾脏被快速排泌而使影像对比度进一步提高。

原创文章,作者:出国就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d1.net.cn/134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