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人们对于何时入睡,何时醒来是存在客观偏好的。

有些人属于“早起鸟”,习惯早睡早起,这些人在早上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而在晚上常昏昏欲睡;

而有些人则是“夜猫子”,晚睡晚起,他们在晚上工作效率更高,而白天常常还在“神游”[1]。

这种规律的睡眠习惯是生物钟决定的,晚睡晚起和早睡早起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正常现象。

如果本来一个早睡早起的人突然晚睡,而且还要早起,不仅睡得少、晚睡的时间也随心所欲,那就是“熬夜”了。

熬夜的危害主要在于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整夜不睡这几方面。当然,对每个个体来说,睡眠多少是相对而言的。

在不知道自己究竟睡多少时间合适的时候,不妨参考一下中国人的平均标准: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建议成年人平均时间要达到 7~8 小时。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熬夜对身体的影响很大,一项在芬兰进行的针对13岁青少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熬夜(超过11点睡觉)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头痛、睡眠障碍、易激惹、疲乏等[2]。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这些问题来自于青少年们的问卷调查,缺乏相关机制的研究。但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熬夜至少对身体存在以下6方面的危害:

1、免疫力低下,增加感染性疾病风险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白天开始上班或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那么晚上经常熬夜的人,就很难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对免疫系统非常关键[3],全部或者部分的睡眠剥夺都会让免疫系统功能下降[4]。

大规模的人群研究也证实,在遭遇引起感冒的病毒时,睡眠少于7小时的人患感冒的几率是睡眠大于等于8小时的人的3倍[5]。往往是连着熬了几个夜,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就找上了门――如感冒、流感、胃肠炎、咽炎等等[6]。免疫力低下时,一场感冒还可能演变为病毒性心肌炎,有生命危险。

刚熬了几个夜,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当心小病缠身。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另外,熬夜还会引起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患上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在甲亢病人身上尤为明显。甲亢病人如果经常熬夜,甲状腺自身抗体(如TRab)会明显升高。

2、白天精力不足、社交隔离

睡眠不足还会降低人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做决定的准确性[7]。睡眠不足引起的困倦疲乏也增加了意外事故的风险[8],特别是开车的人常常犯困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睡眠不足还会降低社交意愿,增加孤独感[9],而这两者都是导致过早死亡的高危因素!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3、肥胖

熬夜工作费脑费神,这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吃点东西补充一下能量。

有研究证实,睡得少的人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大脑中与食物相关区域的激活增加。也就是说,在根本不自觉的情况下,晚睡的人可能已经吃多了[10]。

更可怕的是,通宵之后,身体会倾向于合成脂肪、分解肌肉,这就是传说中的“过劳肥”!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有关青少年肥胖的研究也证实,睡觉的时间较长,睡眠质量较高的青少年有更好的心血管代谢,也不容易出现肥胖[11]。

过去的研究也证明,限制健康的年轻男性的睡眠时间会降低瘦素水平,提高了胃饥饿素水平,引起食欲增加,尤其是对含脂类和含糖类食品的需求提高[12]。

4、记性变差、认知功能下降

通宵的感觉,真的是“一直熬夜一直爽”吗?

通宵之后人脑内的Aβ蛋白沉积增加,这个物质的堆积可是与大名鼎鼎的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有关,该研究也提出Aβ在大脑管理情绪区域的沉积与通宵后的坏情绪有关[13]。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熬夜和阿尔兹海默病直接相关,但是良好的睡眠对维持大脑的健康真的非常重要。

另外,睡眠不足,平时的记性真的会变差!

2018年,日本科学家在顶级的《科学》杂志发布的研究首次发现[14],睡眠期间有一种特殊脑电波(尖波电漪)可以擦除记忆缓存,帮助新记忆产生――也就是说,睡得好,脑子才更好使,学习和记忆力才会更好。

这里也要提醒考前通宵复习的学生党,熬多了夜,当心适得其反!

5、猝死、皮肤问题等

因熬夜而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疾病基础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加上吸烟、饮酒、熬夜,无疑增加了猝死的风险[15-16]。

持续的睡眠不足可能出现胰岛素的抵抗,增加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风险[17],通常表现为长痘痘、月经稀发。

睡眠缺乏所引起的皮肤问题如过敏性皮炎[18]、湿疹[19]也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生活的高压力及女性常伴随的低落紧张情绪,加上不注意睡眠,痤疮也成为很多女性的心头大患[20]。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青少年熬夜会干扰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生长发育[21]。熬夜伴随着视频终端的使用,还会影响视力。

此外,睡眠和光线也会影响各种激素的分泌。比如:

生长激素是夜间分泌为主,儿童和青少年夜间睡眠不足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可能导致生长发育缓慢、所以人们常常说“睡得多、长得高”;

熬夜还会造成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多,导致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糖等等。

6、长期熬夜坏处多

夜班作为一种工作模式被更加广泛的研究。2000年的一项调查指出,美国有580万人上全夜班或者需要轮班上夜班[22]。我们也深知,上夜班的人都是身不由己。那么夜班又有多少危害?

研究表明夜班工作者比白班工作者患消化道溃疡、心脏相关疾病可能性大[23];还有人发现,夜班工作者DNA损伤修复会大幅降低,会有更大几率查出癌症(乳腺癌)[24]。

夜班工作者会被诸多问题困扰,包括:

入睡困难、频繁醒来、睡醒无轻松感;

常常伴随抑郁低落的情绪;

白天思考问题的灵活性也会下降[23]。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也许有很多人会大声喊冤,“我也不想熬夜啊!”、“老板的要求能不做吗?”、“肝一下就能早点做完睡觉了”。

很多熬夜是不得已的,那么如何降低熬夜带来的不良影响,将“伤害”降到最低呢?

这里提出几个常见的关于“熬夜”的误区供大家了解:

误区1:今晚要熬夜了,怎么能空着肚子干活呢?赶紧把宵夜安排上。

夜班时选择宵夜等加餐会增加罹患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5];

经常吃宵夜,特别是吃高盐、高脂、高糖的宵夜会增加女性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26]。

既然已经熬夜,就不要再增加身体的负担,拒绝大鱼大肉、炸鸡啤酒、泡面汉堡。像毛豆这种高蛋白低能量的素食是个不错的选择。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误区2:我这周工作日熬夜了,周末赶紧赖赖床补回来。

工作或学习的安排往往会干扰每个人的睡眠习惯,影响生物钟。

比如,同样是第二天9点上班,晚睡党在工作日的夜间睡眠是偏少的,周末的白天就会花更多的的时间去“补觉”。

这种周末与工作日睡眠时间完全不同的现象被称为“社交时差”[27]。

而“社交时差”真的好吗?其实不然,已有研究证明长时间这样“补觉”会破坏昼夜节律,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

而且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社交时差”最大吗?包括酒鬼、烟民、咖啡上瘾人群等等[28-29]……

记性变差、肥胖……6个身体信号告诉你,为什么熬夜危害大!

来源:腾讯医典医学插画

不想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周末就不要赖床太久了。

如果工作日熬了夜,周末就应该早点睡觉,恢复到正常入睡时间。不要因为工作日习惯了熬夜,周末就继续晚睡。或者增加午休,也能达到补充睡眠的效果。

误区3:既然睡不够,那就睡得越多越好?

补觉适当即可,睡得太多人也会没有精神,食欲变差。应当适当补觉,并且配合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误区4:熬夜学习效率高?

伴随着学业、工作的压力,很多人越睡越晚,不少人都爱上了夜间宁静的感觉,也有不少夜猫子确实发现一到夜晚,整个大脑都灵活了起来,记东西更快,做事情似乎更有效率。

然而早在40多年前,科学家就证实了这种违背生物节律的短暂的“高效”记忆,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牢固,时间稍微一长,就都忘记了[30]。

也就是说,想用熬夜来学习只会“事倍功半”,安慰自己多学了一会儿罢了。

说了这么多,腾讯医典还是要劝告大家一句:

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能不熬夜还是不要熬夜了。

年轻时拼命赚钱,老了就只能花钱买命。纵然有诸多无可奈何,健康终究是自己的。

审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精神心理科 张斌 主任医师

揭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袁璧钗 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Adan, A., Archer, S. N., Hidalgo, M. P., Di Milia, L., Natale, V., and Randler, C. (2012). Circadian typolog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9, 1153�C1175.

[2] Koivusilta L , Kuoppam?Ki H , Rimpel? A .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health complaints and late bedtime among young adolesc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6, 61(3):299-306.

[3] Majde J, KRUEGER, J. Links between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and sleep[J]. 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 2005, 116(6):1188-1198.

[4] Faraut B, Karim Zouaoui Boudjeltia, Luc Vanhamme, et al. Immune, inflamm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consequences of sleep restriction and recovery[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12, 16(2):137-149.

[5] Cohen S, Doyle, William J, Alper, Cuneyt M, et al. Sleep Habit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9, 169(1):62.

[6] Orzech K M , Acebo C , Seifer R , et al. Sleep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common illness i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14, 23(2):133-142.

[7] Barnes C M , Hollenbeck J R . SLEEP DEPRIV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TEAMS: BURNING THE MIDNIGHT OIL OR PLAYING WITH FI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9, 34(1):56-66.

[8] Naitoh P , Kelly T L , Englund C . Health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J]. Occup Med, 1990, 5(5):209-237.

[9] Simon E B, Walker M P. Sleep loss causes social withdrawal and lonelines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10] Katsunuma R, Oba, Kentaro, Kitamura, Shingo, et al. Unrecognized sleep loss accumulated in daily life can promote brain hyperreactivity to food cue[J]. Sleep, 2017, 40(10).

[11] Cespedes Feliciano Elizabeth M, Quante Mirja, Rifas-Shiman Sheryl L, et al. Objective Sleep Characteristics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in Young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2018:e20174085-.

[12] Bodosi B , Gardi J , Hajdu I , et al. Rhythms of ghrelin, leptin, and sleep in rats: effects of the normal diurnal cycle, restricted feeding, and sleep depriv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004, 287(5):R1071.

[13] Shokri-Kojori E, Wang G J, Wiers C E, et al. β-Amyloid accumulation in the human brain after one night of sleep deprivation[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115(17).

[14]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3/1524

[15] Spira A P , Chen-Edinboro L P , Wu M N , et al. Impact of sleep on the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14, 27(6):478-483.

[16] 刘国升. 猝死严重威胁着中青年[J]. 人人健康, 2012(11):30-31.

[17] Pathak G , Nichter M .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globalizing India: An ecosocial perspective on an emerging lifestyle disease[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5, 146:21-28.

[18] Monti JM, Vignale R, Monti D (1989) Sleep and nighttime pruritus in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 Sleep 12:309�C314

[19] Camfferman D, Kennedy JD, Gold M, Martin AJ, Lushington K (2010) Eczema and sleep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aytime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Sleep Med Rev 14:359�C369

[20] Albuquerque R G R , Rocha M A D , Bagatin E , et al. Could adult female acne be associated with modern life?[J].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2014, 306(8):683-688.

[21] 谭靖雯. 熬夜的孩子长不高[J]. 家庭医生, 2016(19):71-71.

[22] Beers TM (2000, June) Flexible schedules and shift work: replacingthe9-to-5workday? MonthlyLaborRev, 33-40.

[23]KnutssonA(2003)Healthdisordersofshiftworkers.Occup Med 53:103-108.

[24]SchernhammerES,LadenF,SpeizerFE,WillettWC,Hunter DJ, Kawachi I, and Colditz GA (2001) Rotating night shift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women participating in the nurses’ healthstudy.JNatlCancerInst93:1563-1568.

[25] Cavallo A , Jaskiewicz J , Ris M D . IMPACT OF NIGHT-FLOAT ROTATION ON SLEEP, MOOD, AND ALERTNESS: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9.

[26] Hampton SM, Morgan LM, Lawrence N, Anastasiadou T, Norris F, Deacon S, Ribeiro D, and Arendt J (1996) Postprandialhormoneandmetabolicresponsesinsimulated shift work. J Endocrinol 151:259-267

[27] Park H J , Lee J J , Kim J M , et al. A Study of Snack Consumption, Night-Eating Habits, and Nutrient Intake i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Clinical Nutrition Research, 2013, 2(1).

[28] Wittmann M , Dinich J , Merrow M , et al. Social Jetlag: Misalignment of Biological and Social Time[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6, 23(1-2):497-509.

[29] https://www.webmd.com/sleep-disorders/news/20120510/do-you-have-social-jet-lag#1

[30] Monk T H , Folkard S . Concealed inefficiency of late-night study[J]. Nature, 1978, 273(5660):296-297.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该文章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文章,作者:出国就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d1.net.cn/133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