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0万中国人长期携带的乙肝病毒,会通过精子传播吗?答案竟是……

8600万中国人长期携带的乙肝病毒,会通过精子传播吗?答案竟是……

600万中国人长期携带的乙肝病毒,会通过精子传播吗?答案竟是……"

乙肝,一个至今提起仍让中国人感到沉重的话题。

据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全球乙肝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全球共有3亿左右的乙肝感染者,而我国乙肝病毒阳性人数就有8600万!

我们知道,胎儿或1岁以内婴儿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很有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终生携带病毒。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被认为是导致肝癌的最主要原因。

600万中国人长期携带的乙肝病毒,会通过精子传播吗?答案竟是……"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乙肝患者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那么,男性乙肝患者会不会通过精子传播给宝宝呢?乙肝爸爸如何生出健康宝宝?

你需要知道的是――

一、乙肝,没那么容易传染

《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2018年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让不少国人感到惊讶: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维持上升趋势,而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却有所下降。

其实,乙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在步入婚姻前,最好和伴侣开诚布公共同面对。

乙肝有三种传播方式: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但成年人免疫系统发育比较完善,不太容易感染乙肝。

更重要的是,乙肝是能预防的。

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在夫妻性生活方面,使用乳胶避孕套被认为至少99%有效。

所以说,乙肝只是很平常的一种疾病,没必要过于惊慌。

600万中国人长期携带的乙肝病毒,会通过精子传播吗?答案竟是……"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二、乙肝会通过精子传播给宝宝吗?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是有可能实现的。

男性精子中确实可以携带乙肝病毒,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后,精子中的乙肝病毒很可能传给后代。

近年来很多科学研究表明,父婴垂直传播是HBV(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传播率与母婴垂直传播相当。

此外,大部分乙肝的父婴传播是后天传播的。

当爸爸口腔黏膜有出血,导致了血液中携带乙肝病毒,又刚好亲了宝宝一口,就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宝宝。

600万中国人长期携带的乙肝病毒,会通过精子传播吗?答案竟是……"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而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很容易出现慢性化,导致病毒携带终生。

还有一种传播途径是,夫妻在怀孕期间仍有亲密接触,爸爸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了妈妈,然后通过母婴传播给宝宝,这种父―母―婴传播方式的概率很大。(再次提醒大家使用乳胶避孕套的必要性)

三、如何安全备孕?

目前孕前干预是阻断父婴垂直传播的最主要措施,包括让爸爸进行抗病毒治疗、妈妈也要打预防针。

1.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父亲来说,要定期复查HBV DNA,如果HBV DNA反复升高,说明乙肝病毒在活动,则要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方案。

2.对于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完全可以通过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方式阻断,避免父亲与婴儿的接吻等。

3.对于父―母―婴之间的传播,可以通过母亲孕前接种乙肝疫苗,使其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母亲有了足够的中和抗体,可以中和来自父亲的乙肝病毒,就不会感染急性乙肝,也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婴儿。前提是,母亲原来是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

四、抗乙肝药对男性生育有影响吗?

乙肝常见治疗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注射干扰素和口服核苷(酸)类。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使用这两类药物会对男性的精子发育产生影响,但是干扰素会抑制生殖细胞的增殖,可能会造成流产以及胎儿发育迟缓等。

所以,较安全的办法是,干扰素停用6个月后才能使妻子怀孕。

600万中国人长期携带的乙肝病毒,会通过精子传播吗?答案竟是……"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乙肝话题中,最让人扎心的,是以下一组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

在乙肝携带受访者中,24.3%的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16.2%的人停止工作,5.7%的人不去医院看病,甚至有人决定不结婚。因为乙肝就业歧视而自杀的人,从高中至博士均有涉及。

其实,乙肝病毒并不会通过正常的日常生活或工作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间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公共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而传播。事实证明,即使是夫妻之间,做好预防手段,也是能够完全阻断的。

请不要在心里给自己分三六九等,医学在不断进步,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你也可以拥有。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让更多人消除对乙肝的歧视)

参考文献:

[1]Collaborators T P O. Global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2016: a modelling study[J].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18.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该文章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文章,作者:出国就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d1.net.cn/132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