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教授团队报道1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NEJM: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教授团队报道1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张晓良教授团队罕见病诊治报道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

3月5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主任张晓良教授团队的一例经典病例发表在影响因子达91.245分的顶级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该院主治医师谢筱彤为该文第一作者,张晓良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

该病例为一名40岁男性,7年前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同时出现多关节疼痛,在外院诊断为“肾性骨病”并予“骨化三醇”等治疗后效果不佳,骨痛持续加重,并逐渐出现关节畸形、视物模糊、牙齿脱落、皮下硬结等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

入院后,经过仔细询问发现,患者既往有“双肾结石”病史13年,反复行取石术多达6次,但结石仍反复发作,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患者曾于外院行结石成分分析,提示结石主要成分为一水草酸钙。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姐姐也有肾衰竭病史,并于10岁时病逝。

入院后体格检查提示患者视力下降,中切牙、侧切牙缺失,四肢皮肤多处硬结伴色素沉着,手足甲变形,双侧指间关节、趾骨间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均出现膨大、畸形。

裂隙灯检查发现右眼角膜周边钙盐沉积(图A)。腹部CT提示双肾肾钙质沉着症(图B)。X线发现各指骨广泛破坏、骨骺端致密,手指、足趾末端软组织钙化(图C)。皮下结节活检病理在偏振光镜下见大量双折射晶体沉积,证实为草酸钙结晶(图D)。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AGXT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最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1)

NEJM: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教授团队报道1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病例分析

NEJM: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教授团队报道1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征是由于编码丙氨酸-乙醛酸氨基转移酶的AGXT基因突变导致肝脏内草酸盐过量产生。其中,PH1最常见,在美国,该疾病的患病率为1-3/百万;在欧洲,发病率约为每年120000名活产婴儿中的1人。

该病临床表现不一且诊断困难早期症状主要为肾钙质沉着症和复发的肾结石。随着肾功能恶化,草酸盐晶体沉积,则会出现系统性损害,包括骨、眼、皮肤等。

NEJM: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教授团队报道1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该病治疗方法有限。在肾功能未衰竭阶段,可采取增加液体摄入、给予抑制结晶产生药物等支持治疗手段。发生Gly170Arg和Phe152Ile突变的患者对维生素B6反应良好,可予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对已经进入透析的患者可采用增加血液透析频次或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联合治疗增加草酸清除。对PH1患者,最终需进行肝肾序贯移植。RNAi疗法开启了治疗PH1的新时代,其中Lumasiran最受瞩目,其3期临床试验结果于2021年4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公布,目前研究结果显示草酸排泄率下降,肾功能有所恢复,但是否能改善患者的最终结局还尚未可知。

NEJM: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教授团队报道1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原文:Xiaotong Xie, Xiaoliang Zhang. Primary Hyperoxaluria. N Engl J Med, 2022, 386(10):976-976. DOI:10.1056/NEJMicm2113369

作者简介

NEJM: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教授团队报道1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张晓良

东南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内科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基金等十余项。兼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苏皖赣血管通路联盟理事长、江苏省医师协会肾病分会副会长等十余项学术任职。主要从事CKD-MBD、钙化防御临床与基础研究、罕见肾脏病分子诊断研究、肾脏纤维化基础研究等。

谢筱彤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主治医师、钙化防御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临床诊治组组长、分子诊断组骨干,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专委会―全国青年委员。获得2021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型医学案例大赛“最佳指导老师”。主要研究方向:钙化防御临床诊治研究;肾性骨病临床研究。

小编团队

来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策划、审核 / 程守勤

编排 / 王倩

校对 / 刘敏

配合 / 肾内科

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该文章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文章,作者:出国就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d1.net.cn/1277761.html